大家对徐嘉良老师创作作品的品评和鉴赏

无题


文/苏筱琪

初闻徐嘉良这个名字,感觉如此陌生与遥远,才发觉,自己对音乐制作人的了解,仅限于仿佛当红的林夕、方文山,以及不久前过世的霑叔,恍然自己对幕后的关注,竟如此之少。

问及几个友人,交谈中,渐渐清晰地忆起,以往观看的好多港片,在片尾字幕亮起的时候,总有徐嘉良名字的闪现,那些精彩的影视剧配乐,各中浸润的,是他的旋律心路,他的款款浓情。

儿时最爱的港剧,总给人难以忘怀的悸动,回味的时候,遐想无穷。或许今日看来,造景太粗糙,化妆太拙劣,演员不够靓,情节不够奇,但,那是一种平实不做作的自然,如细水涓涓,慢慢地,总有些许感动洒入心田。而其中的配乐,更是与其神韵共通,隐约中透着坚韧,舒缓中不乏大气。一日日,淡淡的港剧和缓缓的音乐,在时间的流里溶成了一种记忆的积淀,以至于很多时候,我们都会毫无理由地说:这曲子很港剧,也会在某一处音乐响起时,第一时间联想到老剧的味道。没有逻辑,无需思考,这仿佛已经成为一种无条件反射,当我们慢慢成长,当我们慢慢年老,岁月在回忆里添加了若干,又遗弃了若干,而这些曾经怦然心动的旋律,则总在心底最温润处,无需记起,却时时难忘。

《大时代》是我记事以后重温的一部老剧,再看的时候,还是一样的震撼,所谓的大时代,不仅是剧情发展的年际跨度,也不仅是人物形象充斥的世态百象,更大意义上,是真正丰富了的炎凉社会的心灵图景,看似的人们,折射出了更原生态的本真。徐嘉良打造了其主题曲《岁月无情》,一如往昔,他总能把歌的心和剧的魂灵动地扣合起来,乍听上去雄浑无二的音乐,却在一声声的打击乐下,显现着苍凉和慨叹,似紧却缓,似急却柔……

《摘下漫天星》(《画皮》)、《从未试过拥有》(《今生无悔》)、《从不放弃》(《天地男儿》)、《笑看风云》(《笑看风云》),一首一首影视金曲,敲开了记忆的心门。老港剧的感觉,就这样慢慢在心头纠结。我想我的怀旧,某种意义上,是由这些港剧、港剧配乐塑成的,当然,还有——老歌。

《随风缘》,安宁、静谧,缓缓流淌,淌入心中。不张扬,却可以深深烙上印痕,那是一种超越话语的心灵契合。

《还能爱你多久》,徐徐缓缓,融融冶冶。心情仿佛细纹荡漾,没有表面的波涛汹涌,内里却自是激荡万分。

《蜡烛》,柔美中夹带感悟,令人不知不觉中被感动。

《只怪当时》沧桑,沉淀,无需演唱技巧,只是,淡淡地,自心而出。

人说音乐是捉摸不定的,若想顺着文字的藤来抓住旋律的尾巴,必定是枉然的。然而,感觉在,味道就在。在徐嘉良的音乐中,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,一种怀旧的感觉。印象中的80、90年代金曲就是这样的,舒缓流淌,平和淡然,和着乐器节奏小波浪的起伏,踏着叮叮咚的直线拍子,奏出了干净素雅;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震撼,却总能悄无声息地沁入人的心脾;初听上去平淡无奇,却可以感觉绕梁三日,旋律久久回想于耳际,不知何时,自己也在不经意间,已然轻轻地哼起了那个调子,深有感触地。

音乐在岁月中淌下了或深或浅地痕迹,这印痕在我们的心中引起了层层反响,几经记忆的折叠,成就了一种很感觉的感觉——原来,所谓的经典,不是特意去追逐,去附和,那是一种心领神会。徐嘉良,也已经无需过多的浮名,若某日,我们记起,曾经,有他,有他的音乐。会心一笑,足矣。

PS,就在我以为徐嘉良的感觉就是我熟悉的港剧的感觉时,发现,原来他更多元,他的作品可以大气可以缠绵,可以灵动也可以凝重,新作不断,佩服咧~~

2006年1010